中文

English

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实验避坑指南:选对抗原修复液,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!

发布时间:2025-03-21   信息来源:刘贵荣

在多重荧光免疫组化(mIHC)实验中,你是否经常面临这些问题:目标抗原信号微弱、背景杂光严重、甚至组织剥离?这些“翻车现场”的背后,很有可能是由于抗原修复液选择不当所导致的!今天,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液之间的区别,帮助你轻松避免实验中的“深坑”。

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实验避坑指南:选对抗原修复液,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!

一、抗原修复液的重要性

在甲醛固定的组织样本中,抗原表位往往会被遮蔽,导致抗体无法结合。抗原修复液的作用是通过特定的pH和成分,帮助“撕开”抗原的“保护罩”,使目标信号得以清晰显现。不同抗原的“藏身位置”不同(细胞核、细胞膜或细胞质),因此修复液的选择直接影响信号的强度与特异性,甚至决定整个实验的成败!

二、如何选择四类常用的修复液?

1. 柠檬酸缓冲液 (pH 6.0)

适用场景:细胞膜和细胞质抗原(如CK19)。缺点是对核抗原(如ER、PR等)的修复能力较弱,而且高温处理容易导致组织剥离。避坑提示:若用于核抗原,可能出现“假阴性”或背景杂光的问题!

2. EDTA缓冲液 (pH 8.0-9.0)

核抗原的“救星”,如乳腺癌标本中的ER和BRCA1,使用EDTA修复后阳性率显著提升。其优势在于高pH能够更彻底地破坏蛋白交联,确保信号强且背景干净。

3. Tris/Tris-EDTA缓冲液 (pH 9.0-10.0)

专为敏感型抗原设计,适合弱表达抗原,尤其是接近生理pH(7.0-7.4)的样本需要注意,长时间高温修复可能会损伤组织结构。

4. 胰酶法 (pH 3.5±0.2)

虽然小众但非常关键,通过酶解来暴露抗原,适合某些特殊表位。然而,过度消化可能会破坏组织形态,因此需严格控制时间。

三、三大实验优化技巧

1. 修复液会“打架”?每轮染色后必须清洗更换!

残留的修复液可能会干扰下一轮抗体结合,导致信号交叉污染。建议在每轮染色后用PBS彻底清洗,并更换新鲜修复液。

2. 修复方式更重要!

高压热修复适合抗温耐高的样本,能够更彻底地暴露抗原;微波修复较为温和,但需要不断优化时间,以防局部过热;酶解法适合脆弱组织,但需警惕过度消化;抗体洗脱液适合冰冻切片和细胞爬片的修复。

3. 不要省略预实验!

同一份样本可以尝试不同的修复液进行对比,参考指标包括:
✅ 目标信号强度;
✅ 背景杂光水平;
✅ 组织完整性(是否剥离)。

四、总结:一张表搞定修复液选择

修复液类型 最佳pH 适用抗原 注意事项
柠檬酸缓冲液 6.0 膜/浆抗原(CK19) 核抗原慎用,高温易脱片
EDTA缓冲液 8.0-9.0 核抗原(ER、PR) 信号强
Tris-EDTA缓冲液 9.0-10.0 弱表达抗原 控制修复时间,避免过消化
胰酶法 3.5±0.2 特殊表位抗原 严格计时,防止组织破裂

以上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实验的指导,帮助你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液,万无一失!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,我们致力于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实验解决方案。

如果你在实验中使用过不同的修复液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与心得!

科研之路不再迷茫,关注南宫28NG获取更多实验干货!